跳到主要內容

拆解PDCA:每天改善一點,就是進步

「持續改善」的秘訣就是「PDCA」

「PDCA」用四個簡單英文字母,說明解決問題的所有步驟,精要簡潔,這也讓我們常常望之卻步,感覺是很難的工具,第一時間產生了排斥的心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知道,但卻很少人真的活用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
這一篇就來拆解它,拆完之後,就會發現其實裡面的方法很簡單。

拆解「PDCA」


  • P:計畫(Plan)
    • 設定目標,制定計畫。
  • D:執行(Do)
    • 執行計畫內容,
  • C:查核(Check)
    • 查核執行結果,是否達到目標。
  • A:行動(Act)
    • 檢討查核結果:
      • 未達到目標:找出原因,訂定下一個計畫(下一個PDCA),讓失敗成為下一次成功達標的經驗。
      • 達到目標:紀錄成功經驗,建立標準化,成為知識庫。
拆解後,分開看這四個階段,其實是很簡單易懂的方法,但常常我們會因為漏做了裡面的一個階段,或做得不夠仔細,所以常常卡關。
例如今日臨時收到通知要去拜訪某位客戶,但今日原本就有要完成的工作,於是就急忙的出門拜訪客戶,結果卻忘了帶某份要給客戶的資料,回來後又趕著完成今日的工作,終於今日的工作結束了,過了二天,主管問那個客戶的情況,才又發現忘了追蹤,又急忙趕快打給客戶。
這應該是常常我們在工作上不斷上演的橋段,其實如果一接到臨時任務,我們利用短短的5分鐘,簡單列出拜訪目的,應攜帶文件、拜訪後追蹤時間等任務清單(P計畫),接著依列出的事項待辦逐一完成(D執行),拜訪後下班前再檢視有沒有確實達到目的或有要再增加待辦(C查核),最後追蹤客戶完成再看一下有沒有做得不夠好,下次再拜訪的時候可以再改進的地方,再修改這次的拜訪任務清單,若下次有接到要拜訪客戶的任務,就可以延用這次的拜訪任務清單,就算是臨時的交辦,也能馬上拿出這份任務清單,按之前的經驗迅速完成任務(A行動)
我們常常發現了問題,就直接要去解決問題,卻沒有先計畫,想好解決的方法,後來花了很多時間解決了,才發現其實有更快的方法,抑或是我們沒有把好不容易解決的方法留下來,下一次碰到類似的問題,又花好多時間去解決。

延續好的技巧與方法

每次檢討都在分析做不好的地方,卻時常忽略「什麼是做得好」的。
把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及技巧,建立標準化流程,成為知識庫,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進,同時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工作速度慢或無法順利進行工作的人,經常是沒有事先決定好工作方式,導致在每個小地方都要花時間想要怎麼做,耗費時間與精力。
PDCA循環改善就如同爬樓梯,每轉動一圈,高度就會產生改變,可能只是解決了部份問題,或者在過程中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但一圈又一圈轉動,時間一拉長,進步就會有加乘的效果。

  1%思考   


透過PDCA不斷轉動循環
  • 做對、做好的事成為標準化流程,讓下次類似的工作執行更快
  • 做錯、沒做好的事成為經驗,下次不犯一樣的錯,修正下次行動,離下次成功更進一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OOGLE 試算表教學:使用函數「COUNTIF」與「COUNTIFS」統計符合條件的項目數量

我們在整理GOOGLE試算表資料時,常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在資料中快速地抓出符合某個條件的項目數量呢? 這裡介紹2個函數:「COUNTIF」與「COUNTIFS」,可以依設定的單一或多條件抓出符合的項目數量。

GOOGLE 試算表教學:使用函數「SUMIF」與「SUMIFS」統計符合條件的項目總和

這裡介紹2個函數:「COUNTIF」與「COUNTIFS」,可以依設定的單一或多條件抓出符合項目的加總。

免費線上製作簡報、圖表、貼文素材的「Visme」

這裡介紹一個可免費的線上製作簡報、圖表、貼文素材的網站「 Visme 」。 裡面有很多的免費模板可以使用,而且線上就可製作下載,只要免費註冊就可以個人使用。